如今其他行业都不景气,但是在“下岗”这个词如火如荼的时候,基地里面的人们仿佛没有受到影响,油田和铁路基本上可以被并称为老大,依旧快乐的生活在大集体的体制内。

        油田基地家属院儿,是营东市所有人们最羡慕的地方,油田和地方、工业与农业,在这个年代相互依存又根茎分明,界限分明却又心心相惜。

        整个河坪镇的一半,几乎都属于油田基地的范围,家属院也都是住着跟油田有关工作的人,或者靠着油田生活依附着油田厂。

        老一辈河坪镇的人,习惯将林七采油厂大院走出来的人叫做油田人,而油田人也习惯外面统称为“地方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大院和外面是两个社会,基地有自己的住宅区,现在还有自己的医院,成套的教育从小学、初中到厂属中专、大专。

        财大气粗甚至早些年都有独立的公检法,只不过近些年的陆续取消了,只剩下大院派出所,再加上其他的配套设施那基本上就是一个小型的城市。

        衣食住行,生老病死,只要你是厂子里的工人基本上都管,就算孩子教育都不是问题,作为“油二代”上不了高中也可以到油田中专,哪怕就是混日子到时候也可以当工人,成为被“地方”人羡慕的好青年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也是大多数小年轻的选择,小学,初中就是四处瞎玩儿,然后初中毕业到油田中专再混几年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也有一些少数的父母有远见,并没有安逸于现在的生活,把孩子的教育问题看的比较严,送到高中期望于可以考上大学,毕竟在90年代末已经看出教育的趋势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优厚的便利条件,导致油田的工人就连寻找人生伴侣,多数的情况下那也是内部消化,找“地方上”的对象都被人瞧不起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