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朔读后不禁拍案道:「这律诗写的好工整!词义亦淡泊深远,不过似非太白先生手笔。」
牛肃哈哈大笑道:「溯之,你果然是懂诗的,太白先生文辞虽美,但格律往往有失工整,写律诗可不是他的强项,这两首诗都是一位年轻后生写的,叫杜甫,字子美。」
后人说到唐诗必称「李杜」,但在当时,世人只知有李不知有杜,如牛肃之辈,见了杜诗虽也称绝,但也只是赞叹而已了,杜甫之名依然不彰于世。
牛肃续道:「当时在临淄的名士可还不止这几位,你再看这首《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》,历山亭在历山之北,鹊山湖之南,而平阴亭呢,则在历山之南,其实离得都颇近。」
这是一篇五言古诗,江朔读到其中「……盛烈播南史,雄词豁东溟。谁谓整隼旟,翻然忆柴扃……」的词句不自禁地轻声哼唱起来,读毕对牛肃道:「这首五言古诗写的气势雄浑,似读歌行,让人忍不住要唱出来。」
牛肃击节赞叹道:「溯之,我真要对你对你刮目相看了,原只道你少年英雄,功夫了得,不想文学上竟也有如此造诣!不错,作此诗的渤海高适正是歌行体的圣手,高适之词朔气纵横,调响气佚,确实最适合慷慨而歌!」
江朔想起在松漠时,北溟子与独孤问一吹一唱的《燕歌行》,脱口而出道:「是作《燕歌行》的高适么?」
牛肃道:「不错,就是这位高适,高达夫!高适虽然才高,但他为人耿介,不善作试帖诗,因为屡试不第,亦不知圆滑变通,先后出入朔方信安王、幽州张守珪幕府,也都做不长久。」
江朔点头道:「能写出「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帐下犹歌舞」的词句,不为长官所喜也是意料之中的了。」
牛肃笑道:「作《燕歌行》时,高适已离开张守珪幕府三年有余了,高适虽然耿介,却也不鲁莽。高适离开幽州幕府后便一直居于宋州——也就是现在的睢阳郡。天宝三载秋李白与杜甫同游梁宋,听闻高适的诗名前
去拜访,三人互相作诗酬答,互相引为知己,结伴同游,天宝四载春夏,三人又同游东鲁,多有诗歌相印证。」
牛肃翻找了一番,寻出另一卷杂报来,指着上面的两首诗道:「你看,这两首《送杨山人归嵩阳》名字一模一样,一为高适所写,一为李白所作。」又展一卷道:「这首杜甫的《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》与李白的《寻鲁城北范居士》是李杜同游东鲁时各自所作。」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