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安闭上眼,泪水滚落。
她取出随身携带的共感晶球,将这段记忆封存,并设定自动传输至全球共感档案馆,标记为“永不删除”。
次日,这段影像出现在数百万人的晨间共感简报中。一位退役飞行员看完后,当场拨通心理援助热线,坦白自己三十年来每晚都被噩梦惊醒,梦见无数双孩童的眼睛盯着他。
三天后,他来到非洲那片废墟,亲手种下一株悯木,并在碑上刻字:
>“我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,
>但我愿用余生,为你多做一件好事。”
春天再次降临。
地球上,悯木总数突破十万株。科学家发现,这些树木不仅释放微量共感波,还能吸收大气中的焦虑粒子,净化空气的同时稳定人类情绪。更奇特的是,某些悯木会在特定日期集体发光,恰好对应历史上重大悲剧的发生日??仿佛它们在替全人类守夜。
而在月球背面的观测站,一组新型探测器捕捉到异常现象:每当地球共感强度达到峰值,月壤深处便会传出微弱共振,频率与人类脑波中的“慈悲区”完全吻合。
专家们争论不休,有人猜测是远古文明遗迹,有人认为是地质活动巧合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