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五中文 > 综合其他 > 明末隐龙 >
        陈墨忽然合上算盘,声音里带着释然:"大人说得对。去年冬天,我家娘子用五贯假钱买棉絮,结果买到的全是败絮——那钱,连当铺的门槛都迈不进。"他望向熔炉,"就按纯银铸,火耗算我的,算咱们工坊上下的。"

        老周大笑,笑声震得护目镜发颤:"陈大人这算盘,总算打对了一回!"他提起铜勺,银浆在勺中旋转,映出三人的倒影,"看见没?这银浆里,有百姓的米粮,有匠人的骨头,有咱们涂山的信誉。"

        阿福忽然指着模具边缘:"师傅,这里多刻了道纹?"

        老周低头,刻刀在"炉"字右下角划出片竹叶形状:"这是我年轻时刻的第一枚银币图案。"他的声音柔和下来,"那年师傅说,‘好钱如竹,外直内空,直是挺直腰杆,空是虚怀百姓’。"

        林宇轻轻抚摸竹叶纹:"就把这纹留着,当咱们的匠人记号。"他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,"将来百姓拿到钱,看见竹叶纹,就知道这钱出自涂山,出自实心实意的匠人之手。"

        熔炉重新轰鸣,新一批银料倒入炉中。老周看着银浆翻滚,忽然想起师傅临终前的话:"铸钱如铸心,心正则钱直。"此刻,他看着林宇与陈墨认真讨论的侧脸,看着阿福专注刻模的背影,忽然觉得,这炉中的银浆不再是金属,而是无数百姓的希望,正在他们手中,熔铸成最坚实的信誉。

        "开模!"老周一声令下,阿福将新刻的模具嵌入砂型。林宇握住老周的手,掌心的老茧硌得他生疼——这是三十年铸币生涯的勋章,是比任何官印都更贵重的印记。

        "老周师傅,"他低声道,"这炉钱,是咱们给蜀地百姓的承诺。"

        老周点头,望向炉中即将成型的新币:"也是给天下匠人正名的旗号。"

        当第一枚新币出炉,老周将它放在掌心,体温透过银质传来暖意。币面的"涂山官炉"戳记深峻如刀劈斧凿,边缘的竹叶纹若隐若现,像极了青泥岭上的竹林,虽历经风雪,却始终挺直腰杆。

        工坊外,暮色渐浓,而炉中的火光愈发明亮。这里没有神秘的防伪密码,没有复杂的凸纹设计,只有匠人之间的对话、银浆的轰鸣、刻刀的叮当——这些最质朴的声响,正在编织成一曲关于诚信的赞歌,随着新币的流通,传遍蜀地的每一个角落。

        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三五中文;http://www.downclass.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