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老师一边画一边引导:“发型呢?头发是什么样子的?“
“头发是柔软的浅棕色,总是有点乱,不太整齐...右边有一缕头发老是翘起来,不管怎么梳理都会弹回去......“说到这里,蓝溪的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,这个细节让她感到一阵温暖的心酸。
小浩的画像比母亲的更加困难,因为记忆更加模糊。陈老师不得不多次修改调整,有时甚至推倒重来。过程中,蓝溪感到头痛欲裂,那些被压抑的记忆像是要破土而出,却又被无形的屏障阻挡。
当最终完成的素描呈现出来时,蓝溪再次泪如雨下。画中的男孩约莫七八岁,面容清秀却带着与年龄不符的忧郁,大眼睛里盛满了不安和怯懦,仿佛随时准备躲避什么。那种脆弱和无助的感觉刺痛了蓝溪的心,一种强烈的保护欲油然而生。
“小浩......“她轻声呼唤,仿佛期待画中的男孩能够回应。
陈老师还根据蓝溪的描述,绘制了一幅河岸环境的素描:浑浊的河水、泥泞的岸边、远处高耸的烟囱和工业建筑群。这幅场景画与蓝溪梦中的景象惊人地相似,进一步验证了记忆的可靠性。
带着这两张珍贵的肖像画和场景素描,蓝溪开始了新一轮的寻亲行动。她谨慎地将电子版分发给几个核心寻亲渠道,这一次不再只是文字描述,而是有了具体的形象指引。每一封邮件都附上了简短的说明和联系方式,期待有人能认出画中的人物。
同时,她重新评估了之前的搜寻策略,决定采纳张涛的第二个建议——将搜寻重心收拢,聚焦于她当年被救起的那片沿海省份的北部工业区。
她摊开地图,用红笔圈出符合“大型钢铁企业“和“沿江河流“条件的城市,最终确定了三个重点搜索区域:江北市、临港市和东山镇。这三个地方都位于她当年被发现的医院周围200公里范围内,符合“不会距离太远“的逻辑。
蓝溪开始系统地研究这三个地方的地理环境、工业布局和人口构成。她下载了当地的卫星地图,仔细查看每一条河流的走向和沿岸特征;她查阅这些城市的工业发展历史,了解各大钢铁厂的建立和扩张过程;她甚至加入了一些当地的网络论坛,默默观察当地人的讨论,寻找可能的线索。
在这个过程中,她发现临港市的一条河流——清河,与她记忆中的场景有惊人相似之处。清河下游沿岸有几家老牌钢铁厂,烟囱高耸,河水因工业排放而常年浑浊。更令她心跳加速的是,卫星地图显示清河某段岸边有一个明显的小高地,与她记忆中“站在高处俯瞰河流“的印象吻合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