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部的世界已被她精心构筑得近乎完美。
“蓝溪工作室”的品牌形象,在高端客户群中已成为专业与诚信的金色之图腾。团队运作流畅如精密的瑞士机芯,小悠与安安已能独当一面,将她的理念贯彻得一丝不苟。异业合作的网络稳步扩展,将她的事业嵌入更广阔的高端生活生态。经济上的丰裕,让她能从容地为父母在城中安置一个温暖舒适的晚年,看着二老逐渐适应城市节奏,脸上渐次消融的沧桑被安宁取代,她感到一种深沉的慰藉。
她掌控着一切。控制流程,控制品质,控制成本,控制预期,甚至控制着外界对“蓝溪”这个品牌的认知。她理性、冷静、高效,是团队的主心骨,是父母的依靠,是客户信赖的权威。白天,她是那个无懈可击的蓝溪。
然而,当夜幕彻底吞没城市,当书房里只剩下屏幕幽幽的光和指尖敲击键盘的孤寂回响,一种截然不同的“实在感”便开始悄然浮现。那不是焦虑,不是悲伤,而是一种更根本、更令人不安的“存在的悬空感”。仿佛她精心构建的这一切——事业、财富、孝道——都只是一件精心织就的华丽衣袍,披在一个没有清晰轮廓的模糊形体之上。衣袍越华美,其下的虚无便越显深邃。
成功与安稳,并未填满那片与生俱来(或者说,与失忆俱来)的空洞,反而像在空洞的四壁镶上了金边,让那深处的黑暗愈发清晰可见。
蓝溪并非被动承受者。她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她会主动出击,哪怕对手是她自己混沌的过去。她将这种内在的探寻,也变成了一项“项目”来管理。
她建立了一个加密的私人文档,冷静地、分门别类地记录一切异常:
“触发情境与生理/心理反应日志”:详细记录每次心悸、恐慌、莫名情绪低潮发生的时间、地点、前置事件。例如:“X月X日,路过市实验中学操场,听到广播体操进行曲,心率骤升至约110次/分,伴有短暂眩晕,视觉中出现绿色跑道模糊残像,持续约3秒后消退。”;“X月X日,电梯内遇孩童尖锐哭闹(非争吵,但音频相似),产生强烈逃离冲动,掌心出汗。”
“梦境碎片归档”:尽可能记录那些支离破碎的梦境。冰冷的水体、挣扎感、模糊的悲恸面容、无法辨认的呼唤声、一段挥之不去的忧伤旋律……她像考古学家对待陶器碎片一样,试图将它们拼接,却始终找不到基准线。
“潜在信息筛查记录”:她系统性地、几乎带着一种偏执的严谨,浏览全国范围的失踪人口数据库(仅限于公众可查询部分)、打捞事故的社会新闻存档、甚至是一些寻亲论坛的陈年旧帖。筛选条件设定得极其宽泛:时间大约在十年前至十五年前,年龄区间覆盖少女至青年女性,地点……地点是最大的未知数。她只能从自己苏醒的东南沿海,扩大到整个东部沿海省份。这是一个大海捞针式的、绝望的工程。
理性指导下的行动,带来的却是非理性的挫败。每一次搜索的“无结果”,都在无声地强化着一个令人恐惧的暗示:或许那段过去根本就不存在,或许她真的只是一个没有根系的浮萍,那段被遗忘的历史里并无另一个名字、另一个家庭、另一段可供追溯的人生轨迹。这种可能性,比回忆起任何可怕的事件更让她恐惧——它直接动摇了她存在的合法性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