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站在中国地图前,目光掠过北方的广袤区域,从东北的重工业基地到华北的工业重镇,无数个可能的地点像星星一样闪烁,每一颗都可能曾是她的家园,每一颗又都遥不可及,无法确认。这种无处着力的感觉,比明确的拒绝更令人绝望。她是在与一个模糊的巨影搏斗,每一次出拳,都只能击中空气。
希望,如同被短暂点燃的火柴,一次次在黑暗中划亮,映照出脑海中弟弟那双怯懦而依赖的眼睛,那眼神是她全部勇气的来源。但旋即,现实冰冷的墙壁便吹来一阵风,将这点微弱的光亮迅速熄灭,留下更深的黑暗和刺鼻的硫磺味。
一次次的循环:鼓起勇气,尝试新方法,遭遇挫折,失望而归。巨大的无力感像潮水般一波波袭来,几乎要将她的脊柱压弯,将她按倒在绝望的泥潭中。她开始失眠,食欲不振,长时间地对着地图或电脑屏幕发呆,外界的声音变得遥远而隔膜。自我怀疑开始啃噬她的内心:是不是记忆出了错?是不是这一切都只是她因孤独而产生的幻想?或许弟弟根本不曾存在?或许那所谓的别离,只是幼年心灵对某种创伤的扭曲解读?
放弃的念头,如同诱人的低语,开始在她最疲惫的时刻响起。告诉自己算了吧,接受现实,过好眼前的生活,不要再进行这场看似徒劳、耗尽心血的无望追寻。
但每当这个念头浮现,那个梦境便会不期而至。弟弟的眼睛,在那片混沌的、无法记住具体情节却总能记住情绪和那双眼睛的梦境里,无比清晰。那眼神里有恐惧、有茫然,但更深处,是一种全然的、毫无保留的依赖。他依赖着她这个姐姐。她曾是他在那个模糊而冰冷的世界里,唯一的保护和温暖来源。
她抛弃了他吗?在无法抗拒的力量下,他们失散了。但这不是放弃寻找的理由,而是必须坚持下去的诅咒。她不能让他永远停留在那个无助的年纪,用那双眼睛永恒地凝望着被抛弃的恐惧。她不能让自己余生都活在“我本可以试一试”的悔恨之中。
现实确实是铜墙铁壁,冰冷、坚硬、看似不可逾越。它由庞大的官僚系统、冰冷的数据逻辑、人性的幽暗面、时代的变迁和记忆的不可靠共同铸就。
然而,有一种力量,同样坚硬,同样持久,甚至更为古老。它源于血脉深处最原始的呼唤,源于承诺重于泰山的责任,源于一个姐姐无法放下的执念。这执念,或许无法像钻头一样立刻凿穿现实的铁壁,但它足够持久,足够专注,足以在最坚硬的铜墙之上,留下磨蚀的痕迹。
于是,她擦干不知不觉流下的眼泪,深吸一口气,再次坐回电脑前。数据库无果,网络虚妄,报纸过时,地域模糊——这些挫折与其说是路的尽头,不如说是帮她排除了错误的方向。
铜墙铁壁依然矗立,但它并非毫无缝隙。它只是要求她付出更大的代价,拥有更坚韧的神经,采用更迂回的策略,以及做好持久战的准备。
她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模糊的记忆碎片,试图用成年人的逻辑和知识去分析、拼接。她查阅中国北方各大钢铁企业的历史、分布、甚至职工社区的特点。她加入更具专业性的地方史、工业史论坛,不再漫无目的地发帖,而是尝试提出更具体、更技术性的问题。她联系了那些可能提供帮助的公益组织,了解他们成功案例中的方法与路径。
寻找的过程,从此不再仅仅是情感的冲动,而变成了一项艰苦卓绝的项目管理。它需要智慧,需要耐心,需要资源,更需要一种在无数次被现实击倒后,还能咬着牙爬起来,对着那堵铜墙铁壁说“再来”的倔强。
现实的铜墙铁壁,让她初探受挫,几乎体无完肤。但它未能将她压垮。那双梦中的眼睛,赋予了她另一种钢铁般的意志——一种属于寻找者的,沉默而坚韧的意志。
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三五中文;http://www.downclass.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