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乎的其实不是明祖陵,而是生他们养他们的泗州。

        淮北泗州在唐宋本是鱼米之乡,但自明以来,由于洪水多发,朝廷解决洪涝时先漕运后民生,导致泗州屡遭破坏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若再不站出来反对,泗州就真的由鱼米之乡彻底变成贫困的流民区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另外,潘季驯这种宣称“一劳永逸”的治河之法,治河、治漕成功后,将会使得地方在河漕上的拨款减少甚多,最大的一份油水被减掉,地方官们自然反对。

        沈念看出,修筑高家堰有“以淮北泗州之民生换漕运之通达”的意思。

        对大明而言,漕运之重,远重于泗州。

        若让沈念出主意,他将认为:应迁明祖陵,迁泗州之民,让泗州彻底变成蓄洪区,或者成为洪泽湖的一部分。

        此乃损失最小的方式。

        迁祖陵后,以后治河便不用再考虑祖陵的保护,迁泗州之民后,旱涝可控,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流民。

        省钱,省力,省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