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罢,殷正茂看向兵部左侍郎、漕运总督吴桂芳。
此事,自然应由他来回答。
吴桂芳大步走出,首先拱手道:“陛下,漕运忙碌之时发生此等暴乱之事,是臣职责所失,然漕运有漕运的难处。”
“成化七年后,大明漕运主体为军运,共置12万余名漕军负责运输,承诺每人每年有月粮12石,并有行粮每人每年2到3石不等,然近年来,月粮经常推迟发放,甚至不发,使得漕军夹带私货者甚多,有的甚至成了逃军,朝廷对此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”
“不得已,只能使用民运。民运主要有两种方式,其一是劳役,此为强制无偿制,只提供少量口粮或工食银;其二是雇佣,即花钱雇佣百姓担任漕运劳工。”
“因一条鞭法仍处于试行阶段,北方大多没有以银代役之说,故而运河上劳役较多,在一众监察官的逼迫下,运河河畔的地方主官不得不强征民夫,故而形成了民怨,但又不能耽搁了漕运!”
“至于官员们夹带私货,有人确实为了贪墨不假,但漕船损耗、河道疏通、雇佣民夫,购买各种拖拽船只的物品,皆是地方州府出钱,他们不得不想办法夹带私货贴补。”
……
“所谓的河上苛政,累死了百姓,极大原因是朝廷定下的任务较重,而运河上什么意外都有可能发生,故而所有地方官都希望尽快完成任务,使得运河畔的百姓非常辛劳!”
……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