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认真的吗?我的脸非要感觉像快要裂开一样?提醒自己:发明一个带加热功能的面罩。)

        在另一页分析着复杂数据的图表下,她写道:(我发现了!呼吸作用的峰值与融水羽流事件完美匹配!我需要一杯啤酒。或者十杯。.欠我那杯啤酒。)

        林予安的目光被那句“我发现了!”所吸引,他好奇地翻到了日志的最后几页,那里似乎是她记录最核心发现的地方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几页的内容,与前面的日常记录截然不同。

        字迹变得异常潦草、激动,有些地方甚至因为用力过猛而划破了纸张。

        页面上布满了各种箭头、圈点和即兴画出的、用于解释她思路的简易图表。

        在一张手绘的、模拟冰架下方水流的草图旁,她用大写的、几乎是吼出来的字母。

        (不仅仅是温度!嗜冷微生物的代谢速率并非完全依赖于热量变化!)

        紧接着下面,是一段更加激动、几乎难以辨认的文字,林予安只能勉强读懂其中的大意:

        (“关键是来自冰下排放的营养物质涌入!从融化的冰川底部释放出的古老碳源才是真正的触发器!这对它们来说就像一场盛宴。”)

        (“当淡水羽流到达时,它们不只是‘醒来’它们是在开一个该死的派对!这就解释了我们一直探测到的、大规模且短暂的甲烷生物信号峰值!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