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厨师,在一根长长的铁板上,精准地控制着不同部位的火候。
他用这种分段加热、分段锻造、前段保温”的复杂操作,以一种极其节约燃料的方式,将那根坚硬的钢杆,一点一点地,从圆柱形“擀”成了扁平状。
林予安十分投入这个过程,他的世界里,只剩下了风箱的呼吸声、炉火的嗡鸣声、以及铁锤与钢铁碰撞时发出的、震耳欲聋的轰鸣声。
终于,在经过了六轮艰苦绝卓的分段加热捶打后,那根钢杆最前端约二十厘米的部分,已经完全变了模样。
它不再是圆形的,而是被成功地锻造成了一个宽度超过十五厘米、厚度不足一厘米的、巨大的、扇形的扁平“钢坯”。
第一阶段的展平,终于完成。
他立刻将整个扇形的“钢坯”部分,全部送入炉膛,进行一次整体加热。
这是自开始以来,加热面积最大,最耗费木炭的一次。他必须确保整个“钢坯”都达到同样的,适合塑形的温度。
当巨大的钢坯呈现出均匀的橘黄色时,他将其抽出,开始了更精细的第二阶段的塑形。
他将整个扇形的钢坯部分,全部送入炉膛,进行一次整体加热。
然后,将烧得通红的钢坯,稳稳地放在石砧之上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