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拿起一根更细的柳条作为纬线,在第一个A字形龙骨的一条“腿”上,缠绕几圈固定好。
然后,开始从第一个龙骨的外侧绕过,再从第二个龙骨的内侧穿过,然后是第三个龙骨的外侧,第四个龙骨的内侧……
他手中的柳条,以一种“一内一外”的波浪形规律,在平行的A字形龙骨之间来回穿梭。
每穿过一次,他就会停下来,用一块削平的木片当作推板,将刚刚编好的这一排“纬线”用力地向上推紧压实,确保编织出的墙面紧密无间。
林予安手中的动作愈发流畅,带着树皮的颜色深浅不一的柳条,在他的手中层层交错,慢慢地将四个独立的A字形龙骨,连接成一个坚固而富有弹性的整体。
他以极大的耐心,从底部开始,一排一排地向上编织。
在编织到离地约半米高的时候,他巧妙地改变了编织手法,在每一根A字形龙骨的内侧,用柳条天然地编织出了一个可以穿过木杆的“柳条圈”。
他指着那些精巧的绳圈解释道:“这些,就是用来固定拉撑杆的卡槽。”
当他最终将两面墙体都完全编织完成时,一个长约两米的,完全一体化可折迭的柳条棚主体,便出现在了他的面前。
他将这个半成品像一块巨大的柳条板一样放倒,然后又轻松地将它展开成A字形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