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陈墨白却乐在其中。他发现自己对“共情”能力的掌控,在这种高强度的“情绪辨别体操”中,正以惊人的速度提升。
他现在已经能比较清晰地将感知到的情绪进行分类和定性:
喜悦与满足:通常来自成功的交易、财富的积累、愿望的达成。感觉温暖、轻盈、带有向上的能量。多见于品相好、磨损少的钱币。
悲伤与失落:往往与贫困、离别、失败相关。感觉沉重、阴郁、带有拖沓感。常见于贫困地区流通或伴随不幸故事的钱币。
恐惧与焦虑:多与战乱、逃难、突如其来的变故有关。感觉尖锐、冰冷、带有急促的节奏感。那枚“爆炸”乾隆通宝最终就是这种情绪的极端体现。
愤怒与怨恨:相对少见,但一旦出现就极其强烈。感觉灼热、尖锐、带有破坏性。可能与不公、掠夺、暴力相关。
平静与虔诚:内敛而持久的感觉。多见于供养钱、或者长期被某位心境平和者持有的钱币。
更重要的是,他越来越能区分情绪的“来源”:
铸造情绪:深深烙印在钱币材质本身的气息。官铸的规整、自信(或后期的急迫);私铸的惶惑、粗糙;甚至能隐约感受到不同朝代、不同铸钱局的气质差异。
流通情绪:在流通过程中,由无数经手者附加上的、层叠交织的情绪印记。这是最复杂、最混沌的部分,需要仔细剥离分辨。
埋藏/终结情绪:钱币退出流通那一刻的最终情绪。可能是平静的窖藏,也可能是慌乱中的遗落,甚至是伴随灾难的毁灭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