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青也没想到会是这种情况,她烦躁地拿起架子上的那本《断柳录》,目光停在一行字上“五五年合作社,妇孺老幼皆可为之,按件计酬,贴补社用。”
柳青抿抿嘴唇:“要不试一下这个办法!不需要所有人都成为能编精品的大师傅!”
她立刻拿着图册和几件样品风风火火地去找江韩,又找到了村委会的老支书和几位村民代表。
“支书,各位叔伯,”柳青将想法和盘托出,“工坊现在订单多,人手紧,有些工序其实不需要那么高的技巧。比如这种最简单的平编杯垫、这种收纳筐的底板、这种拎手的编织…能不能在咱们村发动一下?让家里有空闲的婶子、婆婆,或者手脚利索的爷爷们,都来参与?我们提供材料包和标准,她们在家就能做,按件计酬,现结现算!”
老支书还没说话,一位村民代表就迟疑道:“这…能行吗?现在可不是过去生产队那会儿了,大家伙儿能愿意?”
“怎么不愿意?”江韩立刻接过话头,拿出手机算账,“编一个合格的基础杯垫,工坊回收价两块五。手快的阿姨一天编三四十个不成问题,那就是一天七八十甚至上百块的收入!还不耽误做饭、带孙子!这比种地轻松,来钱还快!”
这个实实在在的数字让在场的人都动容了。对于留守在村里的老弱妇孺来说,这是一笔极具诱惑力的收入。
老支书眼前一亮:“我看行!这叫…这叫社区互助,在家就业!柳青丫头,你这脑子活!这事村里支持!大喇叭我马上就去广播!”
说干就干。村委会的大喇叭当天下午就响了起来,用最朴实的语言号召大家“领活干,挣现钱”。
效果出奇地好。
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全村,甚至邻村都有人闻讯赶来。
工坊门口第一次不是因为学习而是因为领活儿排起了队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