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放大第三帧,分析左手指关节的弯曲角度。”
“标记右手的发力轨迹,建立矢量模型。”
“对比不同工匠的相同动作,找出共性区间。”
技术团队忙碌地进行图像抓取和数据建模。他们相信,任何手工技艺都可以被分解为一系列可量化的参数。
然而很快,团队负责人沮丧地向秦浩汇报:
“秦总,遇到瓶颈了。我们成功建立了基础动作模型,但无法复现效果。”
“核心问题有两个:一是柳条材料的非线性变化。湿度、温度甚至存放时间都会导致其韧性发生微小改变,这些变量无法通过视觉捕捉。
“二是最关键的那个手感。老匠人指尖的微调力度和时机,是纳米级的差异,目前的图像分析技术无法捕捉这种肌理层面的触觉反馈。”
“他调出两个对比图:“这是我们的模型计算出的最优编织路径,这是实际效果。理论上应该更完美,但实际上结构松散,毫无灵气可言。就像…失去了灵魂。”
秦浩看着屏幕上那个呆板乏味的仿制品,眉头紧锁。他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柳明远那句话的力量——“机器读得懂这个吗?”
柳青并不知对方正在研究拍回去的录像,正忙着验收检查代工户交来的收纳筐,核算结账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