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黑时,三人拖着寥寥几捆柳条返回,个个冻得嘴唇发紫。但爷爷脸上带着难得的满足:“好料,这才是编冬梅的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处理柳条更考验耐心。红皮柳需要埋在雪下“冻醒”,再泡入温水“唤醒”,最后用花椒盐水固色。整套流程下来就要七天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期间,其他人也没闲着。春柳纹需要开春新枝,李阿婆带着妇女们搭建暖棚催芽;

        夏荷纹最好用雨季柳条,王婶想办法模拟潮湿环境;

        秋菊纹则要找被秋风自然风干的特殊材料...

        腊月初八终于出炉第一个成品。

        那是个一尺见方的收纳筐,四种纹样过渡自然,仿佛真的能看到四季流转。但爷爷只看了一眼就扔进火炉:“冬梅纹少了一瓣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众人愣在原地。那筐在大家看来已经完美无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差一瓣,就不是四季平安。”爷爷的声音比北滩的风还冷,“重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那一晚,工坊的灯亮到天明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天工坊里热气腾腾,三十人围坐在长桌旁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