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方翰民在靠近会议室门口的一把椅子上坐下来,袁厂长招呼道:“小方同志,你往前来,坐这里。”老袁指了指离他不远的一把椅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参会人员到齐了,袁厂长开始讲话:“今天这个会,既是临时召集的,也是早就计划好的,因为会议内容涉及二车间的深度技改。半年前,也是在这里,小方同志提出了二车间的深度技改项目,他们雷厉风行,立即行动起来,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,不仅做了项目的小试,还顺利完成了中试,并进行了各项总结,总之,试验做的很成功!可喜可贺!”

        老袁顿了顿,喜形于色地继续说道:“更加可喜的是,小方同志认为,中试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车间生产,今天召集这个会议,目的就是协调各方面关系,让他们的工作尽快顺利地开展起来,早日在工业生产中取得成功!”

        由一把手召集的会议,标准套路就是厂长讲一段开场白,副手和职能部门再提出具体问题,最后解决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尽管按照一般技术开发流程,总工程师老夏也有些疑问,但他已经多次见证了方翰民的神奇,只好把想说的话咽进肚子里。

        王副厂长主管生产,这么重大的技术改造,他自然有话要说,“小方同志,你提出的加氢还原技术,属于非常超前的生产工艺,虽然你们经过了实验室和中试的验证,但未经工业化试验,就直接应用于生产,你有多大成功的把握?”

        不是老王没事找事,因为这既是他的职责,也是技术开发应该遵循的一般流程,而方翰民却省掉了一大步,王副厂长的质疑不无道理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,方翰民带来的加氢还原技术,在他所经历的二十一世纪,已经是非常成熟,并被普遍采用的生产工艺,在实验室和中试装置上验证一下,仅仅是为了掩人耳目,故意做给有关领导看的,以严谨的科研标准衡量,那根本就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技术开发。

        再次遭到王副厂长的质疑,方翰民显得十分淡定,“我想说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,但我害怕大家说我吹牛,不过我敢保证,成功的希望非常大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假如不成功,你用什么做担保?”老王追问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