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来几个月,豹哥果然像打了鸡血。他带着人,揣着赵淑芬特批的巨额招聘经费,在全国各地撒网。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,一批批怀揣梦想的年轻人,和一些在原单位不得志、寻求突破的中年骨干,被特区的活力和“大项目”的前景吸引,纷纷投奔。

        有人是坐了几天几夜的绿皮火车来的,行李简单,眼神却亮。有人是辞了铁饭碗,带着老婆孩子的期盼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时间,小小的临时指挥部人头攒动,南腔北调。有在国营大厂管过仓库的,有在供销系统跑过调度的,有大学里学经济的,甚至还有两个刚从海外回来,见过些世面的“洋学生”,穿着打扮都透着新鲜。

        赵淑芬亲自把关每一个关键岗位。她不看资历背景,只看真本事和那股子劲儿。很快,一个融合了红星市老部下和各地精英的“大项目”核心运营团队有了雏形。老中青三代,经验和闯劲儿都有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人才初步到位,赵淑芬立刻召集第一次核心运营团队内部会议。地点就在刚清理出来的一间活动板房,虽然简陋,气氛却出奇的热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各位,欢迎加入‘大项目’。”赵淑芬站在一块简易黑板前,目光扫过一张张或兴奋、或期待,或带着几分审视的脸,“我们要做的事,没多少经验可循。所以,不能用老眼光、老办法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她拿起粉笔,在黑板上重重写下“效率”两个大字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们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?规模?位置?都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效率!”她加重了语气,“我要让每个进我们市场的商户,都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高效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第一,标准化合同!”她看向一位从沪市某外贸公司挖来的法务专员,一个戴眼镜、神情一丝不苟的中年男人,“王专员,你负责牵头,结合特区实际,尽快拟定标准化的商铺租赁合同、货物交易指导合同。摒弃口头约定、模糊不清的交易方式,一切按合同,确保公平、透明,减少纠纷!”

        王专员推了推眼镜:“赵总,这是我的本行,保证完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第二,统一的仓储物流配送体系!”赵淑芬的目光转向一位来自北方大型货运站的调度主任,那是个皮肤黝黑,手掌粗大的汉子,“刘主任,这块交给你。不仅要建现代化仓库,更要建高效的内部物流系统。从货物进场、卸货、入库、存储、分拣,到商户提货、甚至未来统一配送,都要有明确流程和标准。目标是:货物不落地,流转速度最大化!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