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话言简意赅,经常蹦出一些赵淑芬听不太懂的词儿,估计就是所谓的“行话”。
“老板,这件多少钱?一批多少件?能不能混批?”这是问价。
“这料子是不是纯棉?缩水不缩水?”这是验面料。
“这锁边怎么有点歪?拉链用的是不是YKK?”这是看做工。
砍价更是门艺术。那些大客户不会上来就胡搅蛮缠,而是先报一个让老板觉得“有得谈”但又远低于老板报价的价格,然后开始“磨”。
赵淑芬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着这一切,默默记下那些行话,模仿他们的看货手法。
这里的档主大多也都很精明,对生面孔、拿货量小的,往往报价高,态度冷淡。
价格是比高第街低了不少,但要拿到真正的底价,要避开次品、仿品,没有真本事可不行。
她花了大半天时间,走走停停,看别人怎么做,听别人怎么说。
肚子开始咕咕叫,赵淑芬才意识到,自己已经学了这么久。
她找了个角落,拿出随身带的干粮和水,一边吃一边消化今天看到的一切。脑子里全是各种布料的质感、衣服的款式、档主们的表情和那些“行话”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