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然是中国人刚开始学习用白话文写作的年代。

        换句话说,此时大部分中国的文人,包括那些大文人,都在一点点学习白话文写作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看的白话文作品,远远比不上一个现代大学生多,更别提优秀的白话文作品。

        而过去不久的“五四运动”,余温不减,让新文化的风吹遍了大江南北,所有人都喜欢白话文,热衷白话文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风口!

        猪站在上面都能上天的那种大风口!

        只要高考语文好点,平时又喜欢文学、写点东西的,在1920年代的中国都能吃上稿酬这碗饭,乃至混个大学教授也轻轻松松。

        这话绝非吹牛。

        各位要是多看看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(主要是20年代的),就会发现除了鲁迅、老舍、沈从文、张爱玲、曹禺、梁实秋、朱自清等等那少数一二十个顶级大佬,其他的白话作品大都十分稚嫩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绝不是在诋毁其他民国大师。

        完全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历史轨迹,他们是在顶着巨大的未知风险在做这件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