队员们立刻行动,将草酸溶液注入管道后,高压气流裹挟着溶液在管道内冲击,白色结晶逐渐溶解随液体排出。当循环管道恢复通畅,林薇远程启动了备用微生物储备罐:“新的微生物已注入反应舱,甲烷浓度开始下降,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。”
“我们在应急避难舱找到了12名研究员!”陆明的声音传来,带着兴奋,“他们都穿着应急防护服,但氧气即将耗尽,我们正在转移他们。”
就在此时,系统突然发出尖锐警报:“检测到基地下方甲烷湖泊异常沸腾,可能引发爆炸!”屏幕上,泰坦星表面的甲烷湖泊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蒸发,白色雾霭愈发浓密。埃琳娜的声音带着绝望:“这是泰坦星罕见的‘甲烷喷泉’现象,之前从未有过记录,基地的地基可能会被掏空!”
陈凯的手指在图谱上飞速滑动,突然停在古巴比伦的水利工程记载上:“巴比伦人在治理幼发拉底河洪水时,会挖掘导流渠分流洪水,减轻堤坝压力。甲烷喷泉的本质是地下甲烷气体突然喷发,我们可以让队员在基地周边挖掘临时导流沟,将喷发的甲烷引向远离基地的区域,同时借鉴中国古代的‘筑堤截流’法,用特制密封板在导流沟末端搭建拦截墙,防止甲烷扩散。”
救援小组分成两组,一组继续转移研究员,一组带着挖掘设备赶赴基地外围。在低重力环境下,挖掘工作比预想中顺利,导流沟很快成型。当甲烷喷泉再次喷发时,汹涌的甲烷气流顺着导流沟涌向远方,基地的震动逐渐减弱。“甲烷浓度已降至安全值,喷泉强度正在减弱。”苏晴的汇报让实验室里所有人松了口气。
10小时后,12名研究员全部撤离到“羲和号”飞船。当飞船缓缓升空,透过舷窗能看到卡西尼三号基地在雾霭中逐渐恢复平静,生态系统的指示灯重新亮起绿色。实验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,王玲却盯着屏幕上泰坦星的甲烷湖泊图像陷入沉思:“这次危机是极端自然现象引发的,说明我们的智慧图谱还缺少对未知地外环境的预判能力。古人应对未知灾害时,总会留下‘预警信号’的记录,我们或许可以建立‘地外异常信号数据库’。”
三个月后,“星际智慧图谱3.0”上线,新增的“未知环境预判”模块收录了全球古代文明的“灾害预警智慧”:中国古代的“观云识天气”经验转化为地外大气异常监测算法;玛雅人的“星象灾变说”与现代天文观测结合,用于预判太阳风暴与小行星撞击;甚至非洲部落的“动物迁徙预警”思路,都被应用于地外微生物异常活动的监测。
这天,陈凯在整理南美洲古文明文献时,一份印加帝国的“梯田灌溉系统”记载让他眼前一亮:“印加人在山区修建梯田时,会根据山体坡度设计灌溉渠道,实现水资源的精准分配。泰坦星的甲烷湖泊分布不均,我们可以借鉴这种‘分级引流’理念,在卡西尼三号周边修建甲烷导流系统,从根本上解决甲烷喷泉的威胁。”
他的提议很快落地,联合国太空署派出工程队,在泰坦星表面修建了由主渠、支渠和储液池组成的甲烷导流网络。当再次监测到甲烷异常聚集时,系统自动开启导流闸门,将过量甲烷引入储液池,成功避免了二次危机。
与此同时,赵阳在月球基地的防御演练中获得了新灵感。演练模拟****利用月球尘埃暴突袭,系统借鉴《墨子·备城门》的“望楼预警”与宋代“神臂弓”的远程攻击原理,不仅提前探测到“敌人”动向,还通过聚焦激光束形成“能量箭”,在尘埃暴中精准拦截目标。“古代的攻防智慧可以直接转化为现代地外防御技术,”赵阳在演练报告中写道,“我们可以新增‘地外攻防图谱’子模块,整合全球古代军事智慧。”
半年后的一天,“星际智慧图谱”的全球预警网络突然联动报警,目标是地球同步轨道上的“方舟”空间站。“空间站遭到不明飞行器撞击,舱体破损,3名宇航员被困在断裂的实验舱,与主舱段隔绝。”屏幕上,空间站的实时画面显示,实验舱正以每分钟0.5度的速度缓慢旋转,舱外的太阳能板完全损坏,“实验舱的氧气储备仅剩4时,且断裂处有尖锐金属结构,救援飞船无法直接对接。”
王玲立刻启动跨部门应急会议,林薇调出空间站的结构数据:“断裂处的舱体直径3米,边缘布满毛刺,常规对接接口无法匹配。且实验舱的旋转会产生离心力,强行对接可能导致舱体进一步解体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