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提升经验驱动模式的准确性,赵阳借鉴《考工记》中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的理念,升级装备的“环境感知冗余系统”:在主传感器外,加装红外、气压、震动等辅助传感器,即使主传感器失效,仍能通过辅助数据判断环境状态。同时,参考古代“烽火传信”的冗余通信思路,为装备配备“多模通信备份”,在极端环境下自动切换为无线电、声波等简易通信方式,保障基础指令传递。

        在“暴雪+电磁干扰”的模拟测试中,AI成功切换双轨决策机制:主传感器因暴雪覆盖失效后,辅助传感器通过监测温度、地形坡度判断环境;通信信号中断时,启用声波通信传递简易指令。最终,装备在无卫星数据支持的情况下,仍按计划完成了目标搜索任务。但测试也暴露出经验库覆盖不足的问题,针对“火山喷发周边区域”等罕见极端场景,AI因缺乏对应经验,决策效率大幅下降。

        为弥补这一短板,赵阳启动“极端场景联合推演计划”,联合全球15家极端环境研究机构,模拟“火山灰覆盖”“冰川消融洪水”等50种罕见场景。团队借鉴《三国演义》中“诸葛亮推演八阵图”的系统思维,对每种场景的环境特征、装备失效模式、应对策略进行系统化梳理,形成“场景-应对-复盘”的闭环数据,持续丰富决策经验库。经过半年的推演,AI对罕见极端场景的决策响应速度提升至2秒内,满足实战需求。

        AI决策系统研发进入中后期,人机协同的融合问题逐渐凸显。在多次模拟演练中,AI的快速决策与人类指挥人员的经验判断常出现分歧,导致行动延误。例如,在城市反恐场景中,AI根据数据判断应立即强攻,而人类指挥官基于对现场平民情绪的感知,认为应优先谈判,双方决策冲突导致错失最佳处置时机。

        120智融AI:开启反恐决策新范式

        “古代战场中,主将与谋士的协同决策至关重要,主将负责全局判断,谋士提供具体方案,二者相辅相成。”王玲在人机协同研讨会上提出“层级协同决策模型”,明确AI与人类指挥官的职责边界:人类指挥官负责“战略目标设定”“价值判断”“伦理决策”等抽象层面工作;AI承担“数据处理”“战术生成”“行动执行”等具体任务,形成“人主导、AI辅助”的协同模式。

        为实现高效协同,林薇参考《尉缭子·兵权》中“夫勤劳之师,将必先己”的指挥理念,设计“意图交互接口”:人类指挥官通过语音、手势等自然交互方式,向AI传递战略意图;AI将复杂的战术方案转化为可视化图表、简化指令,便于指挥官快速理解。例如,指挥官下达“优先保障人质安全”的战略指令后,AI立即生成3套战术方案,用全息沙盘直观展示各方案的人质安全系数、行动风险,供指挥官选择。

        陈凯则研发“决策共识机制”,当人机决策出现分歧时,系统自动启动“分歧分析模块”:对比双方决策的依据、目标、风险,生成分歧报告;借鉴古代“朝堂议事”的辩论模式,让AI通过数据可视化方式“阐述”自身决策逻辑,人类指挥官则补充经验判断依据,双方共同修正决策方案。在一次“化工厂区反恐”模拟演练中,AI主张“快速突入控制阀门”,人类指挥官担心引发爆炸风险,分歧分析模块对比双方依据后,最终确定“先冷却管道再突入”的折中方案,既保障了行动速度,又降低了安全风险。

        人机协同的另一个难点是人类指挥官对AI决策的信任度不足。部分指挥官因担心AI决策失误,在实战中倾向于放弃AI辅助,回归传统指挥模式。针对这一问题,赵阳借鉴古代“试错练兵”的思路,设计“渐进式信任培养体系”:从简单场景开始,逐步提升任务复杂度,让指挥官在一次次成功的协同案例中建立对AI的信任。同时,开发“决策追溯系统”,AI的每一步决策都可追溯到具体的数据依据和战术来源,让指挥官清晰了解决策逻辑,消除“黑箱顾虑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在为期3个月的人机协同培训中,参与培训的100名指挥官对AI的信任度从初期的45%提升至82%,协同决策的效率比纯人工决策提升了60%。在最终的综合演练中,人机协同成功处置了“多目标分散劫持”“生化武器威胁”等复杂场景,行动成功率达95%,远超纯人工或纯AI决策的效果。

        人工智能反恐决策系统研发完成后,首先在中亚某国的“跨国反恐联合演习”中接受实战检验。此次演习模拟“****在山区化工厂制造爆炸威胁”,涉及“山林渗透”“化工区处置”“城市疏散”三个跨域场景,参演方包括中国、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等5国反恐部队。

        演习前,王玲团队将各国的装备参数、当地的地形数据、文化习俗等信息录入AI决策系统。林薇向联合指挥组介绍:“系统已根据《孙子兵法·军争篇》‘以迂为直,以患为利’的理念,制定了跨域协同方案,可自动适配不同场景的战术需求。”赵阳则对装备进行最后的调试,确保双轨决策机制和冗余通信系统稳定运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