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阳则聚焦地热区的水下装备适配问题。冰层下的地热活动导致水流紊乱,水下潜航器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。他翻阅《考工记》中“舟人建国,水泉生焉”的船舶建造记载,发现古人通过优化船底弧度适应不同水流。“潜航器的外形设计可以借鉴古代船舶的‘流线型’思路,同时结合现代流体力学进行优化。”赵阳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技术组重新设计潜航器的外形,将艇身改为类似古代“漕船”的流线型,减少水流阻力;在尾部加装“可调节尾舵”,参考古代“橹”的操控原理,通过实时调整尾舵角度应对紊乱水流。此外,赵阳还从《墨子·备水》中“以水为候”的监测方法中获得灵感,为潜航器加装“水流动态传感器”,提前感知水流变化并调整航行姿态。升级后的潜航器在模拟地热区紊乱水流中,悬停精度保持在0.05米,比之前提升了一倍。

        陈凯的通信团队则解决了极地冰层与地热区水汽对信号的双重干扰。地热区蒸发的水汽在冰层下形成浓雾,传统无线信号在雾中传播时会发生散射;而厚厚的冰层又会阻挡信号穿透。陈凯参考古代“驿骑传书”中“分段传递、接力保障”的模式,设计“冰层-水下-空中”三级通信中继体系:在冰层表面部署固定中继站,水下投放可移动中继浮标,空中派遣无人机中继平台。

        三级中继站采用不同频段的信号,冰层中继站用低频信号穿透冰层,水下中继浮标用中频信号在雾中传播,空中无人机用高频信号实现远距离覆盖。在北极圈模拟场地测试时,该通信体系在浓雾弥漫的地热区冰层下,仍能保持信号稳定传输,装备间指令传达无任何延迟。

        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,城市反恐成为反恐作战的主战场。王玲小组结合在各地积累的经验,启动“城市智能反恐体系”研发,目标是实现“全域感知、精准响应、最小损伤”的作战效果。

        林薇在研究古代城市防御体系时,发现《墨子·备城门》中记载的“城上为爵穴,下堞三尺,广其外,五步一”的防御布局,暗含“多点监测、立体防控”的思路。她据此提出“城市网格化感知网络”方案:将城市划分为数千个微型网格,每个网格部署“伪装式监测终端”——外形伪装成路灯、垃圾桶、交通标识的传感器,实现对城市全域的无死角监测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终端不仅能采集视频、音频数据,还能监测异常气味、温度变化,像古代城墙上的“爵穴”一样,及时发现潜在威胁。林薇还借鉴《孙子兵法·谋攻篇》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的理念,在网络中融入“心理干预模块”:当监测到可疑人员时,通过周边的声光设备释放特定频率的信号,干扰其心理状态,延缓或阻止其行动。在上海某老旧小区的试点测试中,该网络成功识别出3名携带模拟爆炸物的人员,提前15分钟发出预警,为处置行动争取了充足时间。

        赵阳针对城市巷战中装备机动受限的问题,参考《武经总要》中“轻车锐骑”的快速作战理念,研发“模块化城市无人作战单元”。该单元由“侦察小车”“作战机器人”“后勤保障舱”三部分组成,可根据任务需求灵活组合。侦察小车体积如行李箱大小,能钻过狭窄楼道和地下管道;作战机器人搭载非致命武器,可在复杂建筑内执行清剿任务;后勤保障舱负责提供能源和物资补给。

        赵阳还借鉴古代“云梯”的设计思路,为作战机器人加装“可伸缩攀爬臂”,能轻松翻越3米高的围墙和阳台。在模拟“高楼劫持人质”场景中,侦察小车从下水道潜入建筑内部,传回实时画面;作战机器人借助攀爬臂登上三楼窗口,精准制服****,全程未对建筑结构造成任何破坏。

        陈凯的“城市数据智能融合系统”成为智能反恐体系的核心。该系统整合了公安监控、交通流量、气象数据、电力消耗等多源信息,借鉴《三国演义》中“诸葛亮草船借箭”前的情报整合逻辑,通过“关联分析算法”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关联。例如,当某区域出现“电力消耗骤增”“人员流动异常”“陌生车辆频繁出入”等多重信号时,系统自动判定为**险区域,推送预警信息。

        119从地域实践到全球反恐新生态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