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局局长卡伦感慨道:“以往的反恐行动常常对草原生态造成破坏,中国团队的‘古智新用’理念,让我们看到了反恐与生态保护共存的可能。”此次非洲之行,进一步丰富了团队的跨域反恐实践,为全球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反恐行动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。
八月,王玲小组返回国内,启动“全球化反恐技术体系”的整合工作。结合在中东、欧洲、非洲的实践经验,团队对现有战术模块进行全面升级,构建起覆盖“沙漠、山地、草原、水域、城市、极地”六大典型场景的跨域反恐系统。
林薇牵头梳理全球不同地区的古代军事智慧,编写《全球古智反恐案例大全》。书中不仅收录中国古代的兵法策略,还涵盖了古罗马的“军团战术”、波斯的“沙漠作战法”、印加的“山地防御术”等,通过对比分析提炼出共通的战术逻辑,为不同地区的反恐适配提供理论支撑。她在团队会议上说道:“古代战争虽然武器不同,但战术思维是相通的,我们要做的就是搭建一座连接古今、贯通中外的桥梁。”
赵阳对“全域作战模拟沙盘”进行迭代升级,新增“全球地形数据库”,涵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形地貌数据。通过VR技术,学员可沉浸式体验不同地区的作战环境,训练在跨洲际场景下的装备操作能力。他还设计了“极端环境综合测试”,模拟“沙漠高温+沙尘暴”“山地暴雪+地震”“草原洪水+泥石流”等复合型极端场景,倒逼装备性能持续优化。
陈凯研发的“全球数据融合中台”实现了跨国界、跨部门的数据无缝对接。该中台兼容不同国家的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,像古代的“丝绸之路”一样,打通信息壁垒。在一次跨国联合演练中,中国的无人装备数据、美国的卫星监测数据、俄罗斯的地面部队部署数据实时汇聚到中台,经过整合分析后形成统一的战术指令,指导各国装备协同作战。
王玲推动建立“全球反恐技术联盟”,已有32个国家和地区的反恐机构加入。联盟设立“技术共享平台”,成员可共享经过脱敏处理的战术方案和装备技术参数;建立“应急响应机制”,当某一地区发生重大反恐事件时,联盟成员可快速提供技术支持。在联盟成立仪式上,王玲表示:“反恐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,我们愿以‘古智新用’的技术成果为纽带,与世界各国携手构建安全共同体。”
十二月,王玲小组迎来成立五周年的日子。五年来,团队从最初的水下反恐装备研发,发展到构建全球化的跨域反恐体系,先后获得“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”“全球反恐技术创新奖”等多项荣誉。但团队成员并未停下脚步,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挑战性的“太空反恐预警”领域。
林薇在研究《史记·天官书》中天文观测的记载时,发现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象预测节气和异常现象,这与现代太空预警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她提出“星空预警战术”:“借鉴古代‘观星辨势’的理念,在卫星上加装‘多光谱星象监测模块’,通过分析太空垃圾和可疑飞行器的运行轨迹,提前预警****可能的太空袭击行为。”
赵阳已开始搭建“太空环境模拟实验室”,模拟真空、失重、强辐射的太空环境,测试无人预警设备的性能。他参考《天工开物》中“乃粒”篇的农耕时序理念,设计“设备休眠唤醒机制”:“在无任务时段,设备进入低功耗休眠状态,像农作物遵循季节规律生长一样,根据预设的监测周期自动唤醒,延长在轨工作时间。”
陈凯则在研发“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”,借鉴古代“千里眼、顺风耳”的传说,构建覆盖太空、空中、地面、水下的四维通信链路。该网络可确保太空预警信息在0.1秒内传至地面指挥中心,为反恐行动争取宝贵时间。
在团队年度总结会上,王玲看着墙上的全球反恐地图,感慨道:“从水下到太空,从国内到全球,我们始终坚信,古老的智慧能够为现代难题提供答案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在古今融合的道路上探索,让千年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。”
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三五中文;http://www.downclass.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