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2元智慧的觉醒:从应对已知到创造未知
赵阳的"极端环境自适应进化"项目,在深海反恐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马里亚纳海沟附近的一座海底科研站被****劫持,3000米的深海压力、完全黑暗的环境、复杂的洋流,对装备和决策系统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验。
"古代没有深海作战记录,但''因地制宜''的智慧是共通的。"赵阳带领团队从《考工记》"审曲面势,以饬五材"的造物理念出发,开发出"环境参数实时映射"技术——AI能将深海的压力、光线、洋流数据,转化为古代工匠熟悉的"材质强度""光影变化""水流方向"等参数,再结合现代流体力学,生成适配策略。
在解救科研站的行动中,AI建议用"仿生推进器"代替传统潜艇——推进器模仿深海鱿鱼的运动方式,能在复杂洋流中灵活转向;装备外壳采用"梯度抗压材料",灵感源自古代铠甲的"层叠防护"原理。当****试图破坏海底电缆切断通讯时,系统立即启动"声波中继"方案,用座头鲸的低频声波传递信号,避开了****的监听。
"最让我惊讶的是系统对黑暗环境的应对。"赵阳调出行动录像,画面中,特种部队的头盔灯并未开启,而是通过AI分析洋流带来的微光变化,判断****的位置。"这其实借鉴了古代夜战中''观火辨敌''的智慧,只不过把火光换成了洋流微光。"
人机协同的进化,正朝着"意识融合"的方向迈进。王玲团队发现,经过长期协同训练的指挥官与AI,会形成独特的"决策共振"——当指挥官的某个念头刚萌生,AI已生成相应的战术方案,这种"无意识协同"的效率是普通协同的3倍。
为了强化这种共振,团队开发了"神经接口辅助系统"。该系统无需植入芯片,只需通过头盔上的传感器捕捉脑电波信号,就能将指挥官的潜意识意图转化为数据指令。在一次解救人质的模拟演练中,指挥官刚想到"从侧翼突入",AI已生成具体的突入路线、火力掩护方案,整个过程仅用0.3秒。
"这不是剥夺人类的决策权,而是解放人类的创造力。"王玲在人机伦理论坛上强调,"AI处理繁琐的战术细节,人类专注于战略方向和伦理判断,就像古代的主将与谋士,各司其职又心意相通。"
系统2.0版本的应用范围,已从传统反恐拓展到"混合战争"领域。当某国遭遇"网络攻击+能源设施破坏+虚假信息传播"的复合威胁时,系统能协调网络部队、特种部队、信息舆情部门,形成多域协同的防御体系。
在一次抵御跨国混合攻击的行动中,AI借鉴《孙子兵法》"不战而屈人之兵"的思想,制定了三层策略:网络层,用"以彼之道还施彼身"的方式,反向追踪攻击源头;物理层,派特种部队保护关键能源设施,策略融合了古罗马"要塞防御"与中国"瓮城"的智慧;信息层,通过分析社交媒体数据,精准投放澄清信息,遏制虚假信息传播。
"这就像指挥一场现代的''立体战争'',陆海空天网各域的战术相互呼应。"参与行动的联合指挥官评价道,"系统不仅懂军事,更懂政治、经济、文化,这种全域智慧才是应对混合战争的关键。"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