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此同时,陈凯的“全球智慧融合”项目也迎来关键突破。在罗马古籍研究所的协助下,团队完成了对古罗马“军团楔形阵”的量化解析:将“前锋突破+两翼包抄”的战术拆解为“冲击力系数”“合围角度”“兵力配比”等15个参数,与《吴子兵法》中的“雁形阵”进行基因比对,发现两者在“集中优势、分割敌军”的核心逻辑上高度契合。
“这意味着不同文明的战术智慧可以跨时空对话。”陈凯展示着对比图谱,左侧是古罗马军团的石雕,右侧是秦代兵马俑的阵列,中间是AI生成的融合战术动画——无人机群以楔形阵突破防御,地面部队呈雁形包抄,两种阵型在数据流中自然衔接。
融合战术在一次跨国联合演习中大放异彩。针对“****在沙漠油田建立据点”的场景,AI融合波斯“沙漠游击战法”的“袭扰牵制”基因与中国“十面埋伏”的“合围聚歼”逻辑,制定出“夜间风沙掩护渗透+无人机群袭扰补给线+主力拂晓合围”的策略,比单一战术的行动效率提升40%,得到参演的伊朗、埃及部队指挥官的高度评价。
但文化融合的复杂性远超预期。在解析阿拉伯古代“沙漠商队防御术”时,团队发现其中“以驼队为屏障”的战术蕴含着深刻的游牧文化逻辑,直接移植到现代反恐中,可能与机械化部队的机动需求冲突。
“这就像用中原的农耕技术去适配草原的游牧生活,必须进行本土化改造。”陈凯带领团队建立“文化-战术适配模型”,为每种引入的国外战术标注文化背景、适用价值观。例如对阿拉伯战术,模型会特别标注“对牲畜的依赖度”“部落协作模式”等文化因子,AI在应用时,会自动将“驼队屏障”转化为“装甲车集群防御”,既保留核心逻辑,又适配现代装备体系。
赵阳负责的“极端环境自适应进化”项目,正面临来自地球两极的挑战。在模拟南极科考站反恐场景时,-80℃的低温导致装备传感器失灵,1.0版本的双轨决策机制虽能切换至经验模式,却因缺乏极地作战案例,只能选择最保守的“原地待命”策略,错失最佳处置时机。
“古代军队虽未涉足南极,但应对高寒环境的智慧仍有借鉴价值。”赵阳翻看着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中“耿恭守疏勒城,榨雪为水,燃粪为薪”的记载,“关键是提炼‘极端环境生存法则’,而非局限于具体场景。”
团队启动“环境法则提取计划”,从1000条古代极端环境作战案例中,提炼出“能量守恒”“资源循环”“动静平衡”等12条底层法则。例如“榨雪为水”体现“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”法则,AI在南极场景中,据此创新出“关闭非必要传感器节省能源+利用冰层温差发电补充动力”的策略,使装备续航时间延长3倍。
为让系统具备自主进化能力,赵阳借鉴《天工开物》“巧夺天工”的造物思想,设计“环境压力测试系统”:模拟“火山灰+酸雨”“磁暴+沙尘暴”等复合极端场景,让AI在持续失败中优化决策规则。就像古代工匠在千次锻造中掌握金属的特性,AI通过万次模拟,逐渐形成对新环境的“直觉判断”。
121智慧迭代:从经验复制到策略创新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