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,铁林谷外。
十条货船依次泊于岸边。
船首朱红的“铁林号”三字在晨雾中格外醒目。
这是铁林谷工坊数百名匠人耗费半年心血打造的得意之作。
自决定开辟内河商道起,王贵生便带着工匠们围着船样图反复琢磨,前后草拟了五种船体方案:有仿江南漕船的宽体设计,却因吃水深不适合浅滩;有学北方货船的窄长造型,载货量又嫌不足;还有工匠提出加装踏轮助力,试造后却因结构笨重屡屡搁浅。
几番试验、修改,最终定下的方案,算是取各家之长的革新之作。
它吸收了本朝江船平底宽身的特点,便于在浅滩航行,又将船身加长三尺,增设了两层甲板,载货量比寻常货船多了三成。而且,工匠们还在船尾加装了可升降尾舵,遇浅滩时可将舵叶收起,避免触礁,遇急流时又能牢牢稳住船身,比传统江船灵活了不少。
单船总长十五丈、宽三丈五尺,甲板两侧特意设计了半人高的箭垛,每隔三尺便架设一架双人操作的连弩,被雨布遮盖着。
每艘船标配三十人,皆从战兵与铁林谷民中精挑细选而出。
不仅识水性、善操船,更得懂射弩、会拼杀。
这些人自开春便在湖里日夜操练,既要掌舵、拉纤、装卸货物的船工本事,也练船上射击、近身搏杀、甚至水中杀人的战兵技艺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